WFU

網站頁籤

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

省錢又省時的小資痘疤治療法:不打雷射、不開刀



你可能會想,治療痘疤,要有夠多的預算,而且要嘛打雷射,不然就是要開刀。這些治療方法第一燒錢,第二要恢復期,第三還得配合醫生反覆治療,想到就麻煩。

而且小資族一般都是預算有限,時間又緊迫的年輕人,偏偏又是痘痘跟痘疤的好發族群,難道真的就要這樣放棄治療了嗎?


現在放棄,痘疤真的就只能這樣了

這些需求,我們都知道,所以我要介紹適合小資族治療痘疤的方法,可以省錢、省時間。而且不用打雷射、不用開刀,是以居家藥物治療為主!這些方法不但有科學根據,也符合我實際的治療經驗。

小資族痘疤治療法有三大種類,分別是
  • 擦藥
  • 吃藥
  • 做換膚

細節的部分,後續我會完整介紹。不過,我必須先說明,小資族痘疤治療法,最適合紅黑色痘疤或輕微的凹陷型痘疤。嚴重型的痘疤仍須尋求傳統的雷射或手術治療。

為何小資族痘疤治療法中的外用藥、口服藥、換膚可以治療輕微痘疤呢?


小資族痘疤療法剛好可以對應痘疤形成原理


這與痘疤形成的原理高度相關。痘疤形成的三大原理是:
  • 過度發炎
  • 蛋白質流失(例如膠原蛋白、彈力蛋白與玻尿酸的流失)
  • 角質細胞再生不足。

小資族痘疤治療法的三大類方法可以針對這三種原因去做治療,因此可以改善痘疤。我們先介紹外用藥物治療痘疤的方法。


小資痘疤療法:外用藥


擦藥。是擦什麼外用藥呢?分別是
  1. A酸藥膏
  2. 杜鵑花酸 
  3. 外用抗發炎藥。


外用A酸藥膏

我們先談外用A酸。A酸是皮膚科醫師非常愛用的藥物,外用A酸藥膏大部分用來治療痘痘,可是很少人知道A酸藥膏可以治療痘疤,原理是什麼? 

根據研究,在痘痘發炎的過程中,膠原蛋白跟彈力蛋白會被水解酵素分解掉,造成凹陷,於是形成凹疤,其中A酸藥膏可以抑制水解酵素,減少膠原蛋白跟彈力蛋白被分解,就可以減少凹陷;而且A酸藥膏還可以增加膠原蛋白、彈力蛋白甚至玻尿酸的合成,不只減少流失還增加合成,因此可以治療輕微的凹陷痘疤。

前述提到的原理,使得A酸藥膏不只可以治療痘疤,也可以用來回春、除皺、治療妊娠紋。而且A酸藥膏還可以抑制過多的黑色素生成,因此可以治療黑色的痘疤。有這麼多好處,外用A酸真的很神奇,對吧!?


杜鵑花酸藥膏

外用藥物中的第二種:杜鵑花酸。杜鵑花酸可以抑制黑色素生成,因此改善黑色痘疤、也可以對抗細菌、抑制發炎並對抗自由基、減少氧化。前面我們有提到皮膚發炎會啟動並惡化痘疤的生成,治療痘疤要需要改善發炎,所以杜鵑花酸可以治療痘疤;杜鵑花酸另外有一個好處,就是它懷孕的時候可以擦喔! 


過氧化苯藥膏

外用藥物中的第二種:抗發炎藥物,包含局部抗生素與過氧化苯,也可以減少皮膚發炎、殺菌、減少自由基。目前有不只一篇研究顯示,外用過氧化苯合併外用A酸可以治療痘痘,預防痘疤形成,還可以改善一些紅痘疤、黑痘疤與輕微的凹陷痘疤喔。

第一種小資痘疤治療方法,也就是外用藥的部分我們講完了。我們進入口服藥的部分。


小資痘疤療法:口服藥


第二大類小資痘疤治療方法是口服藥。是哪一種口服藥可以改善輕微痘疤呢?就是大名鼎鼎口服A酸。

在一些皮膚老化與回春的研究中,口服A酸可以增加皮膚的膠原蛋白、彈力蛋白的合成,我們剛才有提到,這些好蛋白質正是凹陷型痘疤所缺失的部分,如果增加和成,痘疤不就會改善嗎?而且我們自己日常看診的經驗中,有一些患者服用口服A酸之後,不只臉上的痘痘會治癒,臉上的輕微痘疤會逐漸改善,本來的凹陷痘疤會慢慢浮起來,很神奇吧!

但是,使用口服A酸必須定期驗血,女性則需另外避孕與驗孕;而且口服A酸限定由皮膚專科醫師開立,必須到專科診所就診,與醫師討論使用的劑量與治療時間。 


口服A酸

小資痘疤療法:換膚


第三種小資痘疤治療方法,就是換膚。換膚是使用化學藥劑,例如果酸、水楊酸、甚至三氯醋酸,來替換掉外層的表皮甚至真皮。替換掉表皮就可以改善角質細胞再生不足的狀況(記得嗎,剛才有提到皮膚細胞再生不足也會導致痘疤喔)。替換掉真皮,就可以促進膠原蛋白、彈力蛋白合成。我們的經驗是有許多患者做完換膚,輕微的痘疤就改善了。 


總結


小資族痘疤治療法有三大種類,分別是外用藥膏、口服藥物以及換膚。

小資族痘疤治療法不但可以改善輕微的痘疤,費用也比較便宜,可是問題是:

  • 要開哪一種藥物呢?
  • 藥物的劑量要開多少呢?
  • 我們的膚質比較適合哪一種小資療法呢?
  • 要怎麼樣避免副作用呢?

這一定需要給比較有經驗、能夠掌握您膚質狀況的皮膚科醫師做仔細評估。


參考資料


1.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. 2017 Apr;31(4):737-742.
2. J Drugs Dermatol. 2019 Mar 1;18(3):255-260.
3. Am J Clin Dermatol. 2012
4. An Bras Dermatol. 2015;90(4):479-486.
5. Int J Dermatol. 2014;53(1):114-12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