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

誤當病毒疣,冷凍治療好不了: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

作者:皮膚專科 葛正詳醫師

這位17歲的弟弟,在中指長了一顆小東西好幾個月了,之前被診斷病毒疣(也是一種容易長在手指的小東西,是病毒引起的)。他因此接受液態氮冷凍治療(針對病毒疣的治療)十幾次,不過都沒有改善,所以跑來我的門診。


被誤認為病毒疣的手指贅生物

患者:「冷凍做完超痛就算了,還沒進步,做了十幾次。感覺還變大一點!」

我:「從型態判斷,這是『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』,不是病毒疣,做冷凍不會好,要開刀治療。」



另一個角度

於是我們幫他安排門診手術,將此病灶移除乾淨,並仔細縫合整齊,以後不太會有明顯的疤痕。檢體的病理化驗確定是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(acquired digital fibrokeratoma)。


門診手術切除乾淨,小心縫合

這位患者安排術後兩周拆線,過程也蠻順利的,沒有遇到什麼突發狀況。


什麼是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


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(acquired digital fibrokeratoma),或稱肢端纖維角化瘤(acral fibrokeratoma),是一種長在手指、腳趾的小結節或贅生物,其中手指比腳趾常見。

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通常小於一公分,成人比小孩容易得到,致病機轉不清楚,但有可能與外傷有關。

筆者遇過不只一例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被當成病毒疣治療。經驗上液態氮冷凍治療無效,仍必須手術切乾淨才行。臨床上需與甲週纖維瘤(periungual fibroma)、指關節墊(knuckle pad)、多指畸形(supernumerary digit)區分。


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的病理變化

備註: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瘤的病理變化蠻有特色的,特別是一些垂直走向的膠原纖維,仔細找的話,還可以發現星芒狀的間質細胞。


參考資料


1.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. 2019 May;12(5):17-18.
2. Foot (Edinb). 2020 Sep;44:101681.
3. J Am Acad Dermatol. 1985 May;12(5 Pt 1):816-21. 

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

「如何改變一個人」:好書導讀與心得啟發



前言


「如何改變一個人」這本書的書名,是英文翻譯來的,原文是How to Change Anyone’s Mind,其真正意思是:「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想法」。

你有沒有試過數一下,從起床睜開眼睛到上床睡覺,我們需要改變別人的想法幾次?

從督促小孩上學時別賴床、早餐要吃完別挑食、保持儀容整潔;工作的時候要說服上司採用自己的提案、希望客戶買單自己的產品、同事要認可自己的做法;在家的時候,要請另一半同意自己對家庭的財務規劃、對小孩的教育理念、假日要去哪裡玩……

生活中,除非你的生活圈不與別人接觸,否則我們幾乎要不斷試圖改變別人的想法,說服別人採納自己的觀點。

這本書「如何改變一個人」就是在分析我們試圖改變別人想法、說服別人的時候,會遇到哪些困難,並且該如何避開這些陷阱。

我會先介紹作者,然後摘要出我理解的本書重點精華,最後是我的讀後啟發,希望看完本文後,讀者也能從中獲益。


作者介紹


「如何改變一個人」這本書的作者約拿博格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教授、著名的行為心理學、社會影響、變革的專家、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引用超過19000多次,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暢銷作家。這本書算是作者對於如何改變他人看法並影響他人,所歸結出來的的策略與研究精華。

他在書中用平實的語句與許多的真實案例來解釋他的觀念,這本書並不是文謅謅的科學文獻,反而像是故事書,很好讀。


不想改變,不是推力不夠,而是阻力太多


作者發現,大部分人試圖改變他人想法,所使用的方式幾乎都是「說之以理」、「強調我的產品有多棒」、「這樣才是對的思維」、「反覆遊說不懈」這些〝猛踩油門〞的方法。

問題是不管你的分析多有道理,多合乎邏輯,別人就是不想改變,因為在人類的心理學層面,天生就是有防止被說服的〝剎車〞系統;如果剎車不放開,猛踩油門有用嗎?


煞車不鬆開,如何前進呢?

這些天生內建在人類大腦裡面的煞車,就會自動成為被說服、被改變的「阻力」,阻止人們受影響以及採取行動。作者認為我們不應該再將「努力說服別人」當成唯一的方式,而是應該避開與減少這些「阻力」,打個比方就是:要想前進,別只顧著踩油門,而是要先鬆開煞車系統

我們心中會有哪些天生內建的阻力,會本能防止被說服、被改變呢?作者提出五點,分別是:
  1. 抗拒心裡
  2. 敝帚自珍效應
  3. 距離
  4. 不確定性
  5. 佐證
下文我將簡單說明此五點,並且寫下我認為最實用的解決方式。


抗拒心理(唱反調心態)


有點像是「你越叫我這樣,我越不要」「我為什麼要聽你的」的內在反射,這是人的本性,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作主。生活中我們很常遇到這種情景:例如叫小孩寫功課都叫不動、反覆提案給主管一直被退件。

提供選單我覺得是很棒的解法:問小孩要先寫國語還是數學作業,讓他自己作主選擇,而不是單純命令他去寫;一次給主管多種不同方案,讓他選擇一個喜歡的,而不是只提供一種方案等他挑毛病,然後打槍。

提供選單,讓別人做主,而不是只能說同意或不同意,抗拒心裡會讓別人說不同意的機會遠高於同意。


餐廳菜單選擇太少,顧客有可能因此不想消費

敝帚自珍效應(我現在的東西比較好)


大腦本身不喜歡改變,因為改變有風險,而且很麻煩(很耗損能量),大腦喜歡做反射性不用思考的事情就好;人性喜歡安穩,趨避損失,不喜歡冒險犯難、開疆拓土。例如企業體制即使僵化已久,管理階層也知道改變的好處,還是不容易改革,因為公司裡沒人喜歡、沒人支持。

人的本性也會認定自己目前擁有的事物價值很高,而且擁有越久,就越有依戀效應(例如許多二手物品的訂價高出市場合理價值太多),因此要別人改變、要放棄目前擁有的事物很困難。


敝帚自珍效應是人性常見的偏誤

也有研究證實,改變獲得的好處,必須要遠大於失去的壞處,才會誘發改變的動機,例如玩一個勝率一半的遊戲,贏可以得一百元,輸要賠一百元,理論上是公平的,但大部分人會不願意玩,因為輸一百元的痛苦遠大於得到一百元的快樂;按研究,需要調整成贏可以獲得二百五十元,輸還是賠一百元,玩家才會覺得OK想玩。

揭露不改變的成本」是我認為最實用破解「敝帚自珍效應」的方式。因為人性會更在意損失的痛苦,所以要揭露給對方潛在可能的損失,會比努力說服對方,改變可以得到多少好處更有效果。

實際上的應用是替客戶分析:若不採行此方案,未來將會造成多少損失(或少賺多少),比起若採取方案可能可以額外帶來多少好處(多賺多少)更有說服力。或商品即將要漲價了,若此時不下訂單,後續才買入,將會損失一筆成本。

以我自己生活上的應用是:告知小孩如果功課沒寫完,就不能看卡通跟故事書(不改變的成本),絕對比如果現在趕快去寫功課,等一下就可以看卡通跟故事書還有來得有效許多。

距離(減少差異、拉近彼此)


想改變別人,就要縮短彼此距離,這裡的距離是指觀念上的、想法上的。我歸納出兩種心法:「幫點小忙」與「尋找共同點」。

如果計畫戒菸,直接讓癮君子一開始就完全不抽菸,他們就會認為太困難而直接放棄戒菸,反而要先從少抽點菸開始,例如先從兩包減成一包,才會提升改變的意願;如果最終計畫是每天到操場慢跑五圈,一開始可以先將計畫簡化成每天在操場出現就算達成目標,再逐漸推進計畫(一圈、兩圈……最後達成五圈的目標)。


慢跑的距離需要累積,不可能一蹴而至

上述的作法叫做「幫點小忙」,幫點小忙,就可以縮短彼此距離、減少差異,拉近彼此。我們尋求的改變,要循序漸進,從小處開始累積,再慢慢做更多要求,才可能達成更遠大的目標。

當我們試圖遊說想法較極端者進行改變,非常困難,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成功。例如你幾乎很難讓某種明確政黨傾向者(例如所謂深藍或深綠)突然改變意向。

因此,一種較為實際的做法是尋找立場比較有共通點的族群進行遊說(例如中間選民),成功的機率大得多,另一種做法是調整自己遊說的光譜屬性,改得較為中性(例如提供略偏中間屬性的政策給淺藍或淺綠的選民,而不是提供藍的政策給深綠的、綠的政策給深藍的)。

上述的做法就是「尋找共同點」,讓彼此位於彼此的同溫層,提升認同感,才有可能改變別人的想法。進行遊說的時候,時常需要利用這種技巧。

不確定性(犯錯的代價)


當被遊說的人心中感到一點點不確定性,他就不容易被說服,因此不會改變,因為他擔心犯錯會付出額外的成本。那如果,犯錯沒有成本呢?犯錯也沒關係呢?

當網購免運費的時候,會提升我們直接在網路上下訂的意願,如果連退貨都免運的話,更是加分,只要感覺有點喜歡,就會有立刻下單的衝動(例如momo購物網採取這種作法,網購事業非常成功),反正不喜歡我再退回去就好。

好事多(COSTCO)採取極為寬鬆的退貨規定,讓消費者樂意花大把鈔票買進他們家的大量商品,反正不滿意再退就好了嘛!這種作法讓好事多的營業額一飛衝天。


好事多的寬鬆退貨規定,降低消費者心中的不確定性

上述做法都是「降低犯錯成本」的實際做法,會吸引別人願意改變。商業上還有類似這種觀念的運用,例如免費試用。或者初階服務免費,但進階服務需付費(例如Dropbox)。

註:一旦買進,即使有寬鬆的退貨規定,消費者也時常不會退貨,因為「敝帚自珍效應」會讓消費者覺得不想改變,持續擁有就好了(懶得退了)。


佐證(給予足夠的證據)


如果很多YOUTUBER同時業配某種妳本來就有興趣的商品,你就會比較容易被說服,因而購買那項商品,因為證據強度夠高(「好幾位」「同時」推薦)。

「好幾個」老師「最近密集」跟你告狀你家小孩很不乖,想必你也會深信不疑,準備要來好好教訓小孩了。

如果提出「夠強的證據」那麼說服別人,並且願意改變的機率,就高很多。


讀後啟發: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


讀完這本書之後,我才發現:天啊!改變別人的想法,實在太不容易了,以前的我,未免也太天真了吧!

內建在人類心中,阻止改變的系統太強大了。當我們一廂情願的以為,只要自己一心為對方好,夠善良也夠專業,別人就會相信我們,進而願意做出好的改變,這真的是錯得離譜。

所以我認為,改變自己比較快自己改變了別人才會跟著改!

要做什麼改變呢?讓自己變得能夠理解別人拒絕改變的原因,繞開這些阻止別人改變的阻力,也就是「抗拒心裡」、「敝帚自珍效應」、「距離」、「不確定性」、「佐證」。

當自己作了這樣的改變,就會無意中發現,這世界竟如此願意配合我,似乎又重新以我為中心運轉了。

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小孩臉上怎麼白白的?放心這不是白斑,是白色糠疹

媽媽:「醫生醫生,我們家小朋友臉上怎麼白白一塊?該不會是人家講的白斑吧?怎麼辦?」

可以發現這個小朋友臉上一塊圓形,膚色有點白的疹子。上面有點皮屑,不太癢。


臉上白白一塊

我:「請問最近是不是有曬比較多太陽呢?而且有點過敏體質?」
媽媽:「對!他最近迷上踢足球!禮拜天在操場曬了好幾個小時。也有過敏體質沒錯,偶而會打噴嚏鼻子癢,小時候皮膚常過敏。」
我:「媽媽請放心,這不是白斑喔!是小朋友常見的白色糠疹。」


什麼是白色糠疹呢?該怎麼辦呢?


我把重點整理在圖片中囉!





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

身體突然長很多痣怎麼辦?小心是這些原因!

作者:皮膚專科 葛正詳醫師

「醫生,我發現這一陣子身體長了很多痣,該不會是身體有什麼問題吧?」

「還是長了什麼不該長的東西?」

「這會是黑色素瘤嗎?」


身體突然長很多痣來看診的患者


另外一位患者,主訴是手上突然冒出許多痣


時常有患者問我這些問題,所以我在這篇文章整理了關於「身體突然長很多痣」的詳細資料。先講結論:大部分狀況沒關係,但要試著確認原因。

本文重點有:

  • 什麼叫做痣
  • 什麼是黑色素瘤
  • 痣的數量是變動的
  • 怎樣算是突然長很多痣
  • 突然長很多痣的原因
  • 追蹤與治療的建議


什麼叫做痣(nevus)


本文講的痣,全名是黑色素痣(melanocytic nevus),顏色可以是黑色、咖啡色、粉紅色或肉色,形狀是平或凸的,有時候上面會長毛髮。顯微鏡下可見痣細胞(nevus cell)的聚集。痣按照發生年齡、組織型態等可以細分好幾種,例如先天性痣、真皮痣…等等。


先天痣都常出生即有

有點痣、除痣需求的痣幾乎都是黑色素痣,多為美觀或面相學的考量,否則不需要處理。除痣常見的手法為雷射燒灼或者手術切除。例如下圖為筆者使用雷射除痣的案例。


可見雷射除痣後,黑色素痣即消失。

如果較大較凸的痣想要根除,只打雷射容易再復發,因此多半需要手術切除,如下圖為筆者的手術案例。


又凸又明顯的痣,患者有面相考量,筆者將其手術移除

此案例患者有美觀考量,若以雷射除痣必定復發且留下疤痕,筆者選擇一次性切除手術,效果極佳

什麼是黑色素瘤(melanoma)


痣本身無害。令人聞之色變的黑色素瘤是痣癌化轉變而來或者無中生有長出來的。黑色素瘤致死率高,一定要動手術清除乾淨,連淋巴都需要廓清,還要清查有無轉移。

最常用來協助判定到底是痣還是黑色素瘤的原則是ABCDE,符合越多,越可能是黑色素瘤

  • A: Asymmetry (不對稱)
  • B: Border(邊界不規則)
  • C: Color (邊界不均勻)
  • D: Diameter(直徑超過6mm)
  • E: Evolution(顏色大小形狀有變化)

例如下圖患者在腳踝,於3個月內快速長出一塊顏色不均,外觀又大又黑又不對稱的斑塊,切片確診為黑色素瘤,他符合ABCDE每一項判定原則。


筆者初步即診斷黑色素瘤,後切片確診

幸好真實世界的痣,幾乎都不是黑色素瘤,都是良性的。只是有時候身體會冒出很多痣,是為什麼呢?我想先給大家一些觀念。


痣的數量是變動的(dynamic)


有些痣是出生就有了,稱作先天痣,出生後才長出來的,則叫後天痣(acquired melanocytic nevus)。有研究追蹤人的一生中,痣的數量變化,發現在出生時痣是比較少的,長大後痣的數量會慢慢變多,高峰期則在壯年,30-40多歲時痣會最多(2.30顆都很常見),到老年的時候痣又慢慢變少。另外,痣的外型正常也會隨年齡而慢慢變化,稱做成熟(maturation)的過程。

正常狀況下,緩慢變多的痣不太會引起注意,經年累月才很慢很慢地變多。如果在很短時間內爆出大量的痣例如數週至數月內長出數十顆,甚至上百顆痣,醫學上稱作「出疹性黑色素痣」(eruptive melanocytic nevi)。本文將「出疹性黑色素痣」簡化為「突然長很多痣」以方便閱讀。


怎樣算是突然長很多痣


目前沒有明確定義,通常是患者自己覺得突然長很多就會跑去看醫生。縱觀文獻記載,從一夜之間到幾年的時間,從一顆痣到破千顆痣都有紀錄。大部分醫生目前能接受的定義是幾個月內長出許多新的痣就算,但還是缺少夠客觀的標準。

直到有一位學者在2016年提出他的「突然長很多痣」定義:(如下圖)




筆者認為這個標準雖然缺少實證,但至少是客觀評估方式,很有參考價值。臨床醫師或患者可依據此標準進行判定。如果確認過真的是突然長很多痣,就要試著找原因。


突然長很多痣的原因


原因很多,我認為藥物的原因一定要優先排除。皮膚損傷算是一種「寇博納」現象(Koebner phenomenon)(在原本皮膚受傷的地方長出新病灶)。從下列原因中也可以發現引起免疫改變會引起突然長很多痣的現象。

  • 日曬
  • 皮膚損傷:燙傷、外傷、水泡疾病、其他造成皮膚損傷的皮膚疾患
  • 懷孕
  • 發燒
  • 癲癇
  • 藥物:免疫抑制藥物、化療藥物、標靶藥物(免疫調控藥物)
  • 器官移植(可能與藥物有關)
  • HIV感染
  • 癌症(案例極少)
  • 原因不明者

追蹤與治療


最重要的就是嘗試找出原因,例如停止或調整誘發藥物。若有潛在疾病則需要進行治療。由皮膚科醫師定期拍照記錄追蹤,以目視或皮膚鏡進行檢查,並針對可疑的痣進行切片化驗(符合ABCDE準則者),可疑的病灶不要使用雷射或電燒去除,以免無法得到完整的檢體。


結語


身上突然冒出許多痣,第一步要先確定是否真的是「突然」以及「冒出許多」痣,可參照筆者前文的客觀準則進行評估。

如果確定真的是冒出許多痣(符合出疹性黑色素痣),對心理難免會有很大衝擊,按目前文獻所記錄,大部分都是屬於良性的狀況,一般來說不需要過度緊張,可以針對本文所列原因進行初步排除,若有可疑病灶,需找皮膚專科醫師進行進一步檢查。


參考資料


1.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. 2017 Mar;13(3):293-300.
2. In Vivo. 2020 Jan-Feb;34(1):441-445.
3.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. 2021 Sep;48(9):1298-1299.
4. J Am Acad Dermatol. 1997 Aug;37(2 Pt 2):337-9.
5. Dermatol Ther. 2020 May;33(3):e13407.

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

我們追求真相而非信仰



網路上的資訊無窮無盡,好像什麼都可以在上面找到,也有無數的網友分享他們的寶貴的經驗,讓我們少走冤枉路、少繳智商稅。所以有人以為在網路上做完功課或發問完,就萬無一失了。

或許吧,在某些領域,例如吃喝玩樂方面,可能真的是這樣。但是我認為在知識快速演進的領域,例如醫學,有問題還是要多多請教專家,網友的經驗不見得可靠,因為醫學太複雜了。

我時常看到有網友在網路上發問關於皮膚狀況,該如何是好之類的發文。我的心得是在網路上問都是徒勞無功的,其實直接去找專家就好了,快速又準確的解決問題不是很好嗎?昨天又看到了一個媽媽焦急的在臉書發問寶寶的皮膚狀況,於是有了一點小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