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想到貼了幾天之後,貼藥布的地方越來越癢,出現一大塊紅疹,不管是冰敷還是自己擦手邊的藥膏也止不住癢,半夜也一直抓,癢到都不用睡了,所以跑來門診找我求救。
膝蓋附近一塊邊界分明的紅疹可以診斷接觸性皮膚炎 |
「醫生啊,怎麼一開始貼都沒事,到第三天開始越來越癢?」
「我之前貼過國術館師傅特製的藥酒貼布,那次才貼兩三個小時,就起水泡像灼傷一樣,很痛。」
「那次師傅跟我說是起藥蛆(台語發音khí-io̍h-tshi),是皮膚在排毒,不是壞事,怎麼這次這麼慢才出疹?而且上次是很痛,這次是很癢。」
各位看官,您覺得陳先生講的,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思考的?
答案:是接觸性皮膚炎,不是排毒
陳先生這次的狀況稱作接觸性皮膚炎(contact dermatitis),而且是過敏型 (allergic)。至於他上一次貼國術館的藥酒貼布造成水泡也是接觸性皮膚炎,屬於刺激型(irritant)。
接觸性皮膚炎分為過敏型與刺激型。先介紹過敏型。
什麼是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
過敏型是指某成分被人體皮膚免疫系統給辨認(當成有害物質),並記憶下來(此過程稱為第四型過敏反應type IV hypersensitivity)。當再次接觸時,免疫系統會引發過敏反應,每接觸一次反應越快且過敏症狀越嚴重。(這是免疫系統的放大反應)。
偶爾會聽患者說,以前用得好好的,怎麼現在會過敏?
為什麼以前用沒事,最近卻會過敏?
如果是第一次暴露然後被免疫系統辨認且發生過敏反應,至少需要幾天的時間。所以一開始用沒事,幾天後皮膚才開始紅、癢,然後診斷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。
但有時候暴露了數週、數月甚至數年,免疫系統才啟動辨認、記憶、過敏反應,因此如果外用品以前用好久都沒過敏,後來才開始出現過敏的情況,就要小心是延遲型的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。
就如同前面提到的,一旦開始過敏,就不能再使用,否則過敏反應會一次比一次厲害,千萬別不信邪。
接著說明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。
什麼是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?
陳先生上一次的藥酒貼布是貼了兩個小時就灼傷起水泡,而且非常疼痛,不像這次是貼好幾天才開始起反應,而且是很癢。
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是酸、鹼、其他物理化學因素直接破壞皮膚細胞造成發炎,本質較不屬於過敏,症狀也不太相同。
過敏型與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有何不同?
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症狀 |
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症狀 |
刺激型是物質直接刺激跟破壞皮膚,不算是過敏反應,因此痛與刺激感多於癢感。過敏型是免疫系統對特定物質產生反應,跟個人體質有很大關係,症狀以癢為主。
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發生與否與其濃度、強度有關(例如強酸會刺激,弱酸則不刺激),所以這次發生,下次只要小心就不一定會發生,以前例來說之前的藥酒貼布的濃度降低可能就不會發生刺激反應。
例如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對透氣膠帶或人工皮「過敏」,其實不是真正的過敏,而是屬於「刺激反應」,也就是說不要貼太久、太悶、不要反覆撕貼,就可以避免刺激反應。
過敏型是免疫系統抓到過敏物質就會反應,還會放大反應,一次反應比一次厲害,與濃度沒有關係。可以說是一接觸到就會發生(如果免疫系統已經記憶起來)。
過敏型與刺激型還能怎麼分(交給皮膚科醫師)
- 貼膚測試
- 病理切片:病理變化不同(Spongiosis +/- eosinophils V.S Necrotic keratinocytes )
案例:A酸皮膚炎(屬於刺激型)
例如下圖是患者使用外用A酸造成的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(簡稱A酸皮膚炎),患者臉部有刺痛灼熱感,不是過敏型反應,下次只要小心使用,例如擦少一點、擦薄一些、搭配乳液舒緩,再度使用外用A酸是安全的(因為是刺激反應不是過敏反應)。
常見的A酸皮膚炎,患者需要調整使用外用A酸的方式 |
案例:欣黴素(Neomycin)藥膏(屬於過敏型)
下圖患者是本身就對欣黴素(Neomycin)過敏,以前就發生過好幾次;這次外傷,外科醫師不小心開欣黴素給他擦,才一個晚上,接觸到欣黴素藥膏的皮膚馬上紅腫癢,患者表示症狀比之前發生更快更嚴重。這種是屬於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,免疫系統碰到過敏物質就會發生反應,與接觸物質濃度無關,與個人體質有關。
欣黴素過敏,屬於過敏型界接觸性皮膚炎 |
接觸性皮膚炎如何治療
- 過敏型要避免再次接觸
- 過敏型常無法確認過敏原,需要使用貼膚測試確定
- 不需要過敏原抽血,沒幫助(IgE與第四型過敏機制不同)
- 刺激型要加強皮膚保護、改良刺激物的使用方式
- 嚴重者需使用抗發炎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
總結
一般我們說的貼布或藥膏有「過敏反應」,是過度簡化了說法,應該再進一步區分為「刺激型」與「過敏型」接觸性皮膚炎,至於如何區分,可見我在本文的說明。排毒反應的說法並不科學,不要因為錯誤的觀念而延誤診斷與治療。